公务员考试大一可以报名吗 ♂
不能。需要大学本科毕业才可以。
中央党校即国家行政学院,报考条件如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五、以同等学力报考的考生,须出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证书或成绩报告单(450分以上)并提供两篇在核心期刊(CSSCI或SCI或SSCI期刊)发表的、与所报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于2023年10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期间);复试时,须加试两门本科专业基础课。
六、在境外取得的学历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认证。
考生资格审查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现场确认和复试阶段都要进行报考资格审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不具有复试、录取资格。
考生应本着诚信原则,如实填写网报信息。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和在网上公布。
以上内容参考?中共中央党校官网-2024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公务员考试大一备考时间 ♂
建议从大四上学期暑假开始准备,一般是8月初,到国考考试11月底差不多有4个月的时间,时间很充足。不建议准备的太早,战线太长容易疲劳。
国考一定要考,因为很多岗位是针对的应届毕业生,只要你认真复习,进面试很容易。(大四我身边考公的基本都进面了),这样笔试有经验,没准可以进面试,面试经验也很重要。
省考一般是在下学期的3月份开始,重点看你想去的省份什么时候考。当然这中间的空挡要保持学习的状态,维持题感。
做好努力学习的心理准备,心态上要认真、重视起来,最好有几个一起考公的小伙伴一起,或者更好的你可以混在考研堆里学习
1、学习材料:近十年真题、某笔视频一套(不是广告!亲测好使!可以去淘宝购买,也可去微博:公考每日精选 自取)某笔公考APP(不推荐两大机构的两本大厚书,太慢了啊啊)
2、耐心的听完全套课程,一定要认真听,是要做好笔记的那种 ,边看视频边进行专项练习,这里你可以直接在app上做题,如果你不习惯,可以购买专项题库,类似1000题这种。总而言之,就是听课做题听课做题。
3、打好基础后,就可以做套题咯,一定要计时啊!选出适合自己的做题顺序,行测题目多,有时候要适时放弃,不要钻牛角尖!有些题是可以跳过的。
4、准备好小本本,复习了这么久,做了这么多题,相信你肯定有好多知识点和小套路要记下来
公务员考试大一备考计划 ♂
大一准备公务员考试也不算早。首先保证正常学业的完成,再抽出时间学习申论、行测之类的,毕业后大有帮助。比玩手机之类的强得太多。公务员考试是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的录用考试。
公务员考试大三准备早么 ♂
建议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
大一的时候一般学基础,大二大三学专业课,大四就是毕设和找工作了。从大三下半学期开始准备,相当于你有大概10个月的时间可以做到系统的学习,国考公务员考试一般在当年的12月份,面试在来年的3月份左右,这样的话可以做到找工作和公务员考试两不耽误。
这个时候看看书、线上直播都是不错的,顺利的话,如果面试通过,来年的6月份你就可以入职了。如果不幸没过的话,你还可以准备当年的省考。那时你还是应届生的身份,应届生在公务员考试中是很有优势的,有很多岗位都是只有应届生可以报考。所以这个时候准备是最好的时候。
公务员简介
公务员(Civil servants),全称为国家公务员,是各国负责统筹管理经济社会秩序和国家公共资源,维护国家法律规定,贯彻执行相关义务的公职人员。在中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职位按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于其职位特殊性,需单独管理的,可增设其他职位类别。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公务员
公务员考试大三可以报名 ♂
近年国考公务员考试规定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不得报考。若是四年制,则大三学生不能报考。或参考2024年度至2023年度国考公务员考试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标签:公务员 考试 可以